工業大數據、工業互聯網、智能制造信息產業生態發展中心
本文作者: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、會長 徐念沙
機械工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和戰略性產業,是各行業產業升級、技術進步的重要保障,是我國參與全球經濟發展、體現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產業。新中國成立75年來,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,我國機械工業經歷了白手起家的創業艱辛,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深刻改革,經歷了國際金融危機和世界經濟形勢跌宕起伏的嚴峻挑戰,經歷了產業調整升級、提質增效、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歷史性變革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多次強調實體經濟重要支柱性地位,強調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、新型產業壯大、未來產業培育,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引領我國機械工業邁上了更高質量、更可持續的發展之路。機械工業正在形成由大變強的發展態勢,行業開始由全面跟跑逐漸進入局部并跑、少數領跑的新階段。
新中國成立之初,機械工業企業數量為3119家,此后數量持續增加,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。截至2023年末,機械工業規模以上企業(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以上)數量已達到12.1萬家,約占全國工業規模以上企業數量的四分之一。職工人數由1949年的10.7萬人,增至2023年規模以上企業從業人員約1870萬人,累計增長174.8倍,占全國工業職工人數的24.1%。資產總額由1995年有記錄以來的1.67萬億元,提高至2023年的36萬億元,累計增長21.6倍,年均增長11.6%。
二、生產能力顯著提升,主要產品產量穩居世界首位
汽車:1956年我國生產第一輛汽車,當年產量61輛;至2009年,年產量超過1300萬輛,躍居世界第一;2023年汽車產量為3016萬輛,連續十五年居世界第一位。
發電設備:1951年我國發電設備產量僅為0.16萬千瓦;2006至2018年間,發電設備產量連續十三年超過一億千瓦;2023年發電設備產量超過2億千瓦,達2.3億千瓦,穩居世界首位。
金屬加工機床:1949年我國金屬加工機床年產量為0.16萬臺;至2009年,年產量達到79.92萬臺,首次躍居世界第一位,此后一直穩居世界首位。
內燃機:1949年我國內燃機年產量為0.74萬千瓦;至2023年,年產量達到24.1億千瓦,累計增長32.5萬倍,穩居世界首位。
大中型拖拉機:1958年我國生產第一臺拖拉機;至2007年,年產量達到20.31萬臺,約占全球產量的20%,躍居世界首位;2023年我國大中型拖拉機產量為38萬臺,穩居世界第一,我國農機裝備國內市場供給率達到90%以上。
三、外貿出口成績亮眼,國際競爭力大幅提升
出口產品結構持續優化,機械工業在高技術、高附加值商品市場的國際競爭力大幅提升,特別是近年來,主機、整機類產品出口增勢明顯、帶動作用增強。2023年,電動汽車、鋰離子電池和太陽能電池“新三樣”產品2023年合計出口1.06萬億元,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。汽車整車出口522萬輛,我國首次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。
截至2023年,我國機械裝備已參與到全球24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建設與發展之中,中國裝備、裝備全球。
四、體系健全完備,重大裝備供給能力顯著增強
五、轉型升級邁上新臺階,新型工業化建設步伐加快
機械工業作為傳統產業,堅持守正創新、大膽求新、融合創新,不斷煥發新活力,重塑新優勢。智能化、數字化轉型邁出新步伐。機械工業數字化、智能化、網絡化轉型升級步伐加快。5G智慧工廠的示范應用,實現從產品設計、生產制造到營銷服務一體化的集成管控與決策體系,為我國機械裝備制造與工業互聯網的融合發展提供可推廣、可借鑒的應用案例。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行業在機械工業營業收入中的比重由2012年的35.8%,升至2023年的81.3%。
綠色制造、減碳發展有效推進。節能減排、新能源汽車、水電、風電等清潔能源,以及大批節能產品與綠色制造、再制造等,已在行業全面推廣,綠色制造發展理念形成共識。節能環保產業市場空間加速釋放,營業收入在機械工業占比已接近50%,戰略地位不斷提升。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屢屢創新,躋身世界前列,連續9年穩居世界第一。
回顧75年的發展歷程,新中國機械工業發展史,就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千萬產業大軍鑄就國家工業脊梁的創業史,就是擁有古老文明的中華民族用勞動和汗水建設美好家園的奮斗史,就是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用智慧和包容造福人類共同繁榮的光榮史。
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展望,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,我國踏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。機械工業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遵循新發展理念,錨定高質量發展目標,切實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制造強國建設,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續寫新篇章,創造新輝煌。
聲明:本平臺發文以行業內部學習、交流為目的,所轉載內容來源于網絡收集,若資源涉及版權,侵犯了您的權益,請直接留言,小編會立刻處理!